职业教育列“全国十大教育新闻”之首,有何深意?
作者:翔邦教育 时间:2022年04月04日
教育部官微微言教育近日发布“全国十大教育新闻”。第一条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列十大新闻之首,超过社会舆论关注的“双减”,意味深长。4月12-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0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我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职业教育不给力。学生、家长不认可职业教育,导致成才选择单一,这是长达20年减负效果不佳的原因。2021年开启的“双减”,最终能否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也取决于能否真正办好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与吸引力。我国教育接下来的发展,看点不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如何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而在于国家怎么发展职业教育。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为避免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能人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升学竞争,家长更不可能主动接受孩子被分层的命运。其一,坚持当前的普职分流模式,即高中分普高与中职,初中毕业后进行分流。这能“确保”中职学校能招到学生,但是,强制的普职分流,让部分家长充满“中职恐慌”,即便分流到中职的学生今后还有升学、深造读高职、职业本科的机会。其二,取消高中普职分流,延迟分流,即高中阶段学校全办为普高,不再办中职,在高中毕业后再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进普通本科,还是职业本科、高职院校。这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延迟分流可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高中毕业后再分流,也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培养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不再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基础,愿意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学生会更少;即便延迟分流,如果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可度,还是不愿意被分流到高职,基础教育的学业竞争、压力依旧;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有学生都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并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不适合学习普高学术课程的学生,把大量精力用在这些课程学习中,不但学业负担重,而且也影响学习对未来发展有用的技能。其三,普职融合,把所有高中办为综合高中模式,既开设学术课程,又开设技能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加学术型高考或职教高考。这一模式也不再进行普职分流,但继续开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但如果不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发展下去,会演变为第二种模式,综合高中变为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技能课程。从国家层面看,很可能会坚持第一种模式,因为职业教育概念在这一模式中很清晰,但从现实看,即便文件反复强调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办为类型教育,家长还是会把职业教育视为比普通教育低一等的教育。继续坚持这一模式,“双减”很难起到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实际效果。实行普职融合综合高中模式,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其关键在于,建立与普通高考平等的职教高考制度,所有大学培养技能人才的专业,都利用职教高考招生,这样,就会引导学生选择技能课程,消除歧视技能课程的观念。进一步说,2022年以及未来若干年教育发展的最大看点,是我国如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推进高中全面转型举办综合高中。如果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高校的部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也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招生,那么,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将会有的全新认识,综合高中开设的技能课程,也就会吸引学生选择。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在于因材施教,以及给学生创造多元的选择。只办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却变短板,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就会由这一短板决定。就此看来,发展职业教育成最大的新闻,切中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而要取得突破,需要有带有颠覆性的创新举措。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所有 © 菏泽翔邦商贸技工学校 鲁ICP备180413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