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中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基建、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而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崛起,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必须迎风而起,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那么,什么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工匠精神,广义上讲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匠人们在生产或加工产品时运用高技能水平,对待产品品质独具匠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一种职业精神。其实,工匠精神,更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说到“工匠精神”,纵观国际,我们总会想到日本匠人、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才造就了这些国家名企辈出、品牌辈出。
据报道,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而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他们都在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
现如今,“中国制造”也不断引领世界潮流,“工匠精神”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来说,“工匠精神”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工匠精神”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社会歧视。现如今,随着思想的开放,网络信息的发达,趋利主义盛行。更多人趋之若鹜的是当老板、明星、甚至是网红。而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下,甚至崇尚所谓“精英教育”。不管是知识精英、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内心深处对体力劳动者、“工匠精神”存在一定偏见。
2、职业教育学校、老师的引导不足。
不少职业院校忽视了自身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设施短缺等实际问题,而受到市场化思维的影响,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开设热门专业等,以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从而影响“工匠精神”的培养。
而职业教育的老师很多都没有经过工匠师傅的历练,本身就缺乏“工匠精神”,因此也无法起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作用。
3、学生意识较弱
接受职业教育,很多都是“因为学习不好上不了大学”的学生的“无奈”之举,他们普遍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意识较强,以技能谋生。而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又该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和经费投入。
政府应为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以让职业教育获得大发展,让工匠精神真正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型做好人才储备。
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风气,提升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2、学校应采取实际措施,践行“工匠精神”。
一方面,广泛加强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职业化人才。
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招聘工作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将“工匠精神”教学理念充分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用老师自身的 “工匠精神”,为学生起到示范效果;
最后,学校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
结语:
总之,“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现如今,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培育“工匠精神”已迫在眉睫。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融入职业教育中,提高人才质量,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明:本文转自新时代职教与就业。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